您的位置:爱篇么 > 杂谈 > >正文

​战神白起的故事

摘要战神白起的故事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似乎只有秦昭襄王在唯才是举、文武搭配上做的最为出色。 前文中我们讲到,白起从懵懂少年崛起,成为领军一方的统帅级人物,同时他也被迫划...

战神白起的故事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似乎只有秦昭襄王在唯才是举、文武搭配上做的最为出色。

前文中我们讲到,白起从懵懂少年崛起,成为领军一方的统帅级人物,同时他也被迫划为朝中政治势力派系中,被迫参与各政治集团的明争暗斗。

经过几番角逐较量,秦国的政治集团开始逐渐洗牌,老牌势力不断被新势力取代,从此也开启了秦王真正的对外吞并扩张的步伐。

今天我们要继续来讲讲白起的故事。

自从魏冉等人淡出秦国政治舞台后,白起就不再是宣太后政治集团的人,当然也不是秦昭襄王的人,而是秦国的人,能够让他忠心的只有秦国。

可是秦王需要的人不仅是忠于秦国,还要忠于他个人。

而范雎和白起则恰恰是忠于个人和忠于国家的典型代表。

范雎更加注重维护秦王和自己的利益,而白起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攻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的事业上。

而阻挡白起实现这个宏图伟愿的最大绊脚石就是赵国。

他知道自己和赵国必将有一个决定战国未来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胜,则终结战国局面的必将是秦国,败,则由赵国主宰战国。

当时赵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相差无几,无论是兵力总数,兵源配置,战将谋略等,赵国都能与秦国一较高下。

白起的战略战术通过阙与之战、华阳之战、攻灭楚国等战役中已经表现的很明显。

一、白起坚持打歼灭战思想,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攻城夺地,更重要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二、白起更加强调追击战,他对“穷寇莫追”不屑一顾,即使有伏击,他也能够将计就计。

三、白起注重野战工事,他经常诱敌走出营垒,继而在预期地点筑垒阻敌。

四、白起在战前进行精确料算,这是军事家最神往的境界,料敌于先。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国内局势如何,他都会进行精确料算。

有如此四点,再加上以往的战绩,白起被称为“战神”,实在是实至名归。

而这个名号远远不止于简单的称号,它带来了巨大的连锁反应,许多将领只要一听是白起亲自领兵作战便会闻风丧胆,最终不战而逃。

于是,很多战场上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一方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并最终一个个倒下去,而另一方人马则不顾一切的收割他们的人头,丢了上衣盔甲,只拿着大刀如屠宰羊一样,在战场上发疯似的追击。

白起的战略首先是挡在东出门口的三晋,收拾了韩、魏后,接下来就是赵国了。

白起和秦昭襄王早就商量好,长平之战完胜后便火速攻取邯郸,灭亡赵国,实在是举手之劳。

然而,范雎为了一己私利,接受苏代的贿赂,向秦王劝道:“秦兵连年征战,如今已是劳顿不堪,希望能够修整,秦国也可以休养生息,为将来进一步战争做好准备。”

而秦王也有自己得考虑。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秦王知道,当身居他们这个位置时,已经不能够用忠义来形容他们了。

当至高无上的权力握在手里时,谁也无法形容那种感觉,谁也无法拒绝那种诱惑。

白起忠于秦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他是否忠于秦王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他只是忠于自己,如今他已经是手握雄兵,功劳齐天,在秦军中的权威比起秦昭襄王来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之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再次展现了他的心狠手辣,秦王不相信他不会觊觎秦王的位子。

纵观历史,功高盖主之人大凡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管秦王如何英明神武,面对对自己有威胁的臣子,他还是有芥蒂的。

于是,不久之后,白起就接到了来自咸阳的诏令,要求他班师回朝。

白起接到命令后,心里五味杂陈,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如若不趁势灭掉赵国,不消数年,满怀仇恨的赵国一旦成长起来,将会是巨大的危害。

他要问问秦王。

然而,秦王告诉他是出于对秦国的整体考虑,休养生息才有实力获取更大的利益。

白起心中充满疑惑,但这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其实在白起心中已经明了,或许秦王是害怕自己功高盖主,但他还不敢确定,直到秦王提起范雎见过他,白起这时候才彻底明白了。

白起甚至都没告退,便悄无声息的走出咸阳宫。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秦国。到头来招致范雎的谗言、秦王的猜忌。白起是个纯粹的军人,因而永远无法理解秦昭襄王和范雎的那些政治方面的考虑。

他知道,自己恐怕此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秦昭襄王和范雎为了秦国的长远大计着想,不得已要侵犯白起军队集团的根本利益,这个集团要求秦国不断对外战争,从而为军人创造立功升迁的机会。

而政治家需要现在更高更远的位置来看待对外战争。

在国际舞台上战争只是实现大一统理想中的一环,秦国不会为了白起集团的利益而放弃国家利益。

白起被放弃了。

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楚国的带领下,魏国、楚国发动联军近二十万,突破秦军在邯郸外围设置的防线。

猝不及防下,秦军面临的局势急转直下。

秦王急了,这个时候白起传来了话:“如果大王肯得听我的,怎么会落得今日的下场?”

然而在秦王眼中,白起一点也不关心秦国战局,反倒是在举国同悲时幸灾乐祸。

而白起一点也没觉察到自己处境的不妙,依然我行我素。

其实白起是想去前线的,而秦王也想再次启用白起的,可是不懂政治的白起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测量自己和范雎的价值孰轻孰重。

却不料,这同时也挑战了秦王的底线。但秦王依旧没有处置他,在秦王的棋局中,白起依然是可堪大用的关键棋子。

然而秦王见这枚棋子不听自己的话,遂大怒道:“爱卿,不管你是真病了还是装的,寡人都要求你,即使躺在担架上也要做这个攻打邯郸的将领,如果立下战功,寡人不会亏待你,反之,别怪寡人无情!”

白起好歹还是秦国权倾一时的人物,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勋,更是和秦王一起成长起来的人物。

秦王如此不给他面子,白起再次展现了他吃软不吃硬的性格,向秦王放出狠话:“臣知道如果去,虽然功劳,也可以免除我的罪责,如果不去,虽然没有罪责,却也免不了被诛杀的结局,然而,臣宁愿不去而被您杀死,也不会做一个屈辱的将领,请大王明察!”

终于,秦王拂袖而去,背影中满是落寞,而白起依然桀骜不驯的看着东方天空,他似乎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命运。

随着前线战局的进一步恶化,秦王彻底的放弃了白起,一纸诏书下来,武安君爵位被废除,成为一个士卒。

这样也好。白起从一个士卒开始,到一个士卒结束,也算走完了圆满的一个轮回。

白起被贬,流放西北苦寒之地。

但白起称病不走,希望有朝一日秦王可以看到他的一片丹心,能够回心转意。

其实秦王何尝不想千回百转?白起是秦国的栋梁,也是秦国最危险的所在,秦国缺了他,则统一大业不知会延后多少年,但如果有了他,却不对他加之限制,很可能以后秦国就要江山易主了。

然而,秦军没有了白起,军队一点也不听从号令,竟然从邯郸直接退到了河西,他们都是白起的部下,见白起受屈辱,为其打抱不平。

秦王暴怒,下令,不管白起病的怎么样,就是睡在担架上也要离开咸阳,去往发配之地。

白起无奈,只好收拾行李,静静的走向咸阳西大门,此时整个西门站满了送行的秦军。

哽咽,庄严,并感染了整个咸阳。

在他们心中,白起永远是不败的战神,值得他们膜拜。

然而,在范雎的劝谏下,秦王又急忙派使者向白起追去,并带着赐他自尽的宝剑。

消息很快传到白起这里,老部下们再次劝说,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要知道白起一个垂暮老人,秦国都不能容他,他又有何容身之处呢?

终于,秦王派来的使者来了,并赐予他宝剑让他自杀,白起很平静,仿佛这一场死亡他早就预料到了。

白起长叹一声:“我的确应该死,长平之战,赵军数十万降兵,我骗了他们并坑杀了他们,我万死也难抵过。”

白起拿起宝剑,往脖子上轻轻一滑,这个让六国颤栗匍匐的战神,让秦国为之喝彩和自豪的神话,重重的倒地,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