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搅动清史的松花江珍品-鲟鳇魚
史海钩沉:搅动清史的松花江珍品-鲟鳇魚
“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戟,头似戴兜鍪。”这便是对被称为松花江珍品的鲟鳇鱼的描述。
鲟鳇鱼到底是什么鱼?鲟鳇鱼其实是两种鱼——鲟鱼和鳇鱼。鲟鱼,就是现在的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
鲟鳇鱼可以说是地球上与恐龙列为同时代的动物。如今,鲟鳇鱼在松花江中上游已经绝迹,现代人很少见过它的尊容。
在大清皇朝,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进贡贡品册上,写着一种稀罕的鱼类,这便是鲟鳇鱼。
据记载,大的鲟鳇鱼达2000余斤,个头超过五米长,由仔鱼到成鱼需要20多年的时间。
鲟鳇鱼主要产自松花江流域。鲟鳇鱼的样子像鲶鱼,没有鳞,头如笆斗,两只小眼睛长在脑袋两边,样子是真丑。但别看鲟鳇鱼长得丑,肉味鲜美,多年来一直是大清皇家的贡鱼。
清康熙五年(1666年),吉林打牲乌拉衙门专门设捕鱼八旗。每年派700多名打牲丁到松花江昼夜下网捕捞。
在舒兰法特附近还建有“鳇鱼圈”,在乌拉街北江对岸还修建了一座专门用于存放渔网的打鱼楼,清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此事,可见捕捞鲟鳇鱼并不容易。
历史上,康熙、乾隆曾几次来到松花江捕捞鲟鳇鱼,尤其是康熙,几次都没有捕捞到鲟鳇鱼。
皇上都没有捕捞到鲟鳇鱼,那民间百姓更是不能私自捕捞鲟鳇鱼了,违法者触犯的那是要掉脑袋的大罪。而如果捕捞鲟鳇鱼的数量、斤量不够,总管及打牲丁,都要受到革职、罚俸的处罚。
据史料记载,当年,乾隆皇帝私访京城大栅栏时,发现有人出售的鲟鳇鱼比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的要大得多。
于是,乾隆大怒,立即下旨对吉林打牲乌拉衙门的总管进行革职并罚俸三年的严厉处罚。所以,每捞到鳇鱼,衙门都要入册登记,送往“鳇鱼圈”里去饲养。
等到每年入冬时节,褂上冰衣,系上黄绫,装进特制的桃木小车,一路驰驿,送往京城。护送的人员在启程之时要提前三日沐浴更衣。
当年,可以享用鲟鳇鱼的人,除了皇帝、后妃之外,必须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至今在吉林乌拉街还有这样的传说,鲟鳇鱼是宫中大年除夕团圆饭里必吃的一道菜。
鲟鳇鱼被称为鱼中之霸,外观宛如金龙。
相传从清朝康熙皇帝起,清朝的每位皇帝登基,都要脚踏鳇鱼头,象征着金龙坐金殿。
大年初一的早晨,所有的皇子给皇帝拜年后,还要登上鲟鳇鱼的头上,踩一踩,跳一跳。踩一踩,叫做踏龙头,寓意站稳了就能保太平,而跳一跳,寓意跃龙门。
随着时代的推进,吉林乌拉打牲衙门的消亡,鲟鳇鱼越来越稀少,松花江的江面上,人们再也见不到声势浩大的捕捞鲟鳇鱼的激烈场面了。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于昕
编辑:吴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