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河北省邢台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邢台县地处东经113°45’~148°38',北纬36°58’~37°22’。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交界,东与任县接壤,南与沙河市、武安市毗连,北与内丘县相邻。县政府驻地在邢台市桥东区顺德路229号,北距首都北京38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108公里。
历史沿革
邢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6年尹郭出土的陶、瓷、石器、金属和纺车轮等文物,及1974年百泉出土的菱齿象,古鹿、犀牛等动物化石考证,早在数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七千年前就有原始部落集聚。到殷商时代,此地便是农牧并茂,桑麻遍野,名扬华夏的富庶地方。
邢台县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地势险要,交通便利,乃“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古代是“百战之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造成历史变革频繁。
据邢台县志和古代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这里属夏禹贡地冀州之域。商朝祖乙(公元前1438年)因黄河水患迁都于邢,邢地便成为殷商的都邑。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周成王为报答其叔父周公辅政之恩,封周公四子姬苴为邢侯,名邢侯国。
春秋时期,邢为齐国的属国。当时北方新兴的狄族,看到邢侯国富庶,屡屡垂涎,于公元前661年兴兵侵犯。邢侯求救于齐,齐桓公又联合宋,曹二诸侯,抵狄救邢。为安全计,齐助邢侯迁都夷仪山下,筑城垣,建“行台”,名曰夷仪城(今浆水村)。二十七年后,即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卫国灭邢,后晋国又灭卫。
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邢为赵国所有。赵襄子曾居邢台,“予让剌赵襄子”的故事就出于此,故邢台有襄国之称。后来,赵成侯看到邢地富庶险要,想以邢为基地,发展霸业,所以在邢建了“檀台”,并改邢为信都。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废诸侯,设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信都为信都县,属巨鹿郡。
秦末汉初,刘,项相争,项羽占领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改县为郡。
汉置襄国县,属赵国、后属广平国,魏郡。三国时属魏地,隶冀州广平郡。此时黄河中下游,战火纷飞,你来我往,此地几经变迁,有时为县、有时为郡,有时为都,但襄国之名一直沿用着。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此地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公元319年,羯人石勒乘机兴兵反晋,占领襄国,立都称王,国号后赵。并扩修城垣,取名为建平城。石勒死后,其姪石虎称帝。因襄国连年荒乱,迁都于邺城(今临漳)随改都为襄国郡。
北魏时置襄国县,隶广平郡。后周始改名为龙岗县,属南和郡治,后建襄国郡,此地属襄国郡治。
隋开皇初,杨坚励精图治,废除县郡,改襄国为邢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在郡内建龙岗县,隶邢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龙岗、内邱合并,在今西青山村建青山县属邢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青山县复龙岗县,隶巨鹿郡,后属邢州治。公元1119年,宋徽宗赵佶改邢州为信德府。龙岗县属信德府治。宣和三年(公元1122年)皇帝赵佶采用古“邢”字和邢侯时所筑之“行台”的“台”字,改龙岗县为邢台县。据《方舆纪要》记载:龙岗县西120里有古邢侯所筑之台,故名为邢台。
金时,天会七年(公元1130年),府改州为邢州,属河北西路。元为邢台县。忽必烈曾在邢建元帅府,后改安抚司。中统三年,州又升府。大德二年,府又改路。邢台属中书省顺德府。直至明末,邢台均为顺德府的首县。清朝基本沿用明制,始终名邢台县,隶顺德府。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废府留县,邢台县直属直隶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改名河北省,邢台属河北省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在邢台设立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邢台县属专员公署管辖。公元1937年10月,日寇侵占了邢台城,并设立了道尹公署。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派遣周桓、高杨等同志组成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从山西来到浆水,开辟抗日根据地,帮助建立了“邢台浆水抗日救国临时政府”。同年12月,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张贤约同志的帮助下,于营头成立邢台抗日县政府。
1938年4月浆水、营头两个政府合并,名“邢台抗日县政府”。先后驻营头、城计头、浆水、内阳、宋家峪等村。1940年初,在河下成立了“邢东办事处”,同年八月到于家沟正式成立“邢东抗日政府”。从此以石槽、石善、侯峪、龙尾尖、西河、盘石、营头、白凡石为界。划分为邢东、邢西两个抗日县政府。均属太行一专署领导。邢东抗日县政府,先后驻于家沟、河下、西井庄、尹郭、大石头庄,孔村等地;邢西抗日县政府,先后驻城计头、浆水、内阳、宋家峪、北野河、八岩、下坡子等地。1942年邢西、邢东合并,但仍设邢东办事处”。
1945年3月,分设邢西,邢台抗日县政府。同年9月邢台城解放,设邢台市政府,均归太行六专署领导。1946年6月16日,邢台县政府、邢西民主县政府合并为“邢台县政府”。先后驻孔村,河泊祠。1949年太行行署撤消,邢台县归邢台专员公署领导。1950年4月邢台县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县。1951年12月县市分设。县政府驻邢台市崇礼街、北长街。1959年1月28日,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县,属邯郸专员公署领导。1961年5月18日两县一市分开,邢台县人民委员会驻南长街归邢台专员公署领导。
1966年“文大”开始。1967年1月造反派夺取了大权,一切归造反派组织。一直到1968年1月13日才建立了邢台县革命委员会。这个临时机构一直延续了14年之久。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继辖邢台县。1981年3月召开了邢台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县人大常务委员会,邢台县人民政府,工作才走向正规。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管辖。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行政区划
民国初期,“改路为区”,区下编乡(镇),以乡(镇)领村(街)。“全县编为6个区,以城厢为第一区,西北为第二区,东北为第三区,西南为第四区,东南为第五区,山川为第六区。此后,以山川轮廓,将第六区分为六、七两区,旋又并为一区,仍归全县六区之制”。1937年10月,日军占领邢台后,县城和铁路沿线均为敌占区,西部山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设5个区,辖362个村。营头为一区,路罗为二区,将军墓为三区,宋家庄为四区,马河为五区。1938年12月又增加六区(大贾乡区)。是月,六区又并入一区,五区并入四区。合并后,抗日县政府共领4个中心区。1939年12月,又将4个中心区划为9个区。
1940年8月,抗日根据地分设邢东县和邢西县,共编14个区。邢东县辖6个区:营头为一区,马河为二区,北小庄为三区,柏山为四区,马厂为五区,谈话为六区。
邢西县辖8个区:
浆水为一区,辖前后水门、河东、寨上、口子、坡子峪、李家庄、栗子坪、大戈寥、浆水、宋家峪、滑子、下店、吕家庄、冯家沟等14个村;
将军墓为二区,辖冀家村、内阳、稻畦、将军墓、上坡子、杨沟、折户、王庄、南沟门、真炭沟、梁元店、东庄、郑庄、石板房、胡家楼、穆叩、桃树、牛庄、孟家嘴等19个村;
崇水峪为三区,辖武家庄、坦峪、大苇峪、崇水峪、曹家台、马峰、庙沟、四里营、白乜掌、西峪等10个村;
宋家庄为四区,辖杜树、宋家庄、北店、富家坡、雀寨、路家庄、后山头、前山头、放甲铺、东沟、北坡子等11个村;
横岭为五区,辖牛旺、金茶院、补透、八岩、横岭、白虎庄等6个村;
七林为六区,辖七林、道沟、菜峪、乔庄、白凡石、马沟、孟家庄、教场、上庄、王峪、崔峪、大寨门、麦地窝、元庄、洛尔峪等15个村;
路罗为七区,辖西王干、杜彬、鱼林沟、井峪、念尔沟、押石、破庙、梨水、路罗、城计头、报台等11个村;
白岸为八区,辖白岸、英谈、大西庄、清泉、小西庄、朱温坪等6个村。
1942年4月,邢东、邢西县合并,称邢台县,设邢东办事处。此间,抗日县政府共辖10个区:一区(路罗)辖23个村,二区(将军墓)辖20个村,三区(宋家庄)辖24个村,四区(七林)辖17个村,五区(牛旺)辖19个村,六区(马河)辖12个村,七区(北小庄)辖11个村,八区(谈话)辖44个村(日军占领区),九区(营头)辖村不明,十区(浆水)辖24个村。第三道封锁线以东均是日军占领区。1942年7月,为便于开展抗日工作,以大石头庄为界,将八区分为南八区和北八区两个区。1944年又将窦尔庄、火石岗以东,土岭以北,会宁以南村庄划为“中八区”。
1945年3月,邢台(东)县、邢西县再次分设,邢西县辖6个区:路罗为一区,将军墓为二区,宋家庄为三区,七林为四区,横岭为五区,浆水为六区;邢台(东)县辖6个区:营头为一区,马河为二区,北小庄为三区,谈话为四区,贾乡为五区,羊范为六区。
日军占领邢台后,建立了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实行大编乡制,每千户为一大乡。共编6个区、6个镇、23个乡,辖437个村。其中第一区辖府前西镇、长街镇、东大街镇、西大街镇、马市街镇、尚德坊镇、东关乡、西园乡,凡6镇2乡;第二区辖会宁、苏村、李马、大石头庄、南大郭、霍楼、兰羊、张尔庄,凡8个乡;第三区辖孝子村、先于、庞马、北小吕、南大树,凡5个乡;第四区辖大贾乡、东由留、东先贤、王村、羊范、大陈庄、东侯兰、龙化,凡8个乡;第五区辖东汪、东小汪、百泉、王快、石井,凡5个乡;第六区辖东柏山、谈话、八方、龙门,凡4个乡。
1945年9月邢台城解放,县城单独建成了邢台市。9月18日,境内农村区划又进行了调整。邢西县由原来的6个区调整为8个区:一区路罗,二区将军墓,三区宋家庄,四区城计头,五区横岭,六区浆水,七区营头,八区牛田。邢东县辖7个区:一区东小汪,二区祝村,三区晏家屯,四区南石门,五区会宁,六区羊范,七区皇寺。区划调整后,境内共设15个区。
1946年6月,邢东、邢西县合并为邢台县,全县共编11个区:一区东小汪,辖62个村;二区晏家屯,辖52个村;三区西董村,辖45个村;四区会宁,辖35个村;五区贾乡,辖41个村;六区谈话,辖36个村;七区营头,辖28个村;八区路罗,辖27个村;九区将军墓,辖53个村;十区宋家庄,辖33个村;十一区马河,辖34个村。共446个村。
1950年1月,十区并入九区,十一区并入七区,全县设9个区。
1950年4月,全县划为7个区:一区东小汪(辖78村),二区晏家屯(辖60村),三区贾乡(辖70村),四区皇寺(辖58村),五区马河(辖57村),六区路罗(辖50村),七区将军墓(辖73村),全县共446村。12月,邢台镇并入邢台县,为城关区(辖20条街)。
1951年10月,县、镇分设,取消城关区。全县仍为7个区。
1952年10月,又增设第八区(宋家庄),辖39村,旋又取消。
1953年5月,全县划为7个区、112个临时乡,区辖乡。
一区辖:张家庄、东小汪、吴城、石井、后楼下、王快、河会、景家屯、王麻村、前晋祠、悟思、碾子头、前炉子、康庄铺,凡14个乡。
二区辖:北小汪、白塔、庞马、东沙窝、南王段、北张村、景家屯、东大树、孝子村等11个乡。
三区辖:羊范镇、南会、后青羊峪、南柏山、大贾乡、坂上、大石头庄、李马、董村、北大郭、东先贤、西石门、大陈庄、王村、南唐村、东侯兰、石坡头、龙化、喉咽、西太子井,凡1镇、19个乡。
四区辖:皇寺镇、会宁、林苗王庄、时村、霍楼、武支江、郭村、张尔庄、傅家沟、谈话、八方、河上沟、李梅花、垴上,凡1镇、13乡。
五区辖:雀寨、龙门、北小庄、西牛田、庄窝、于家庄、西黄村、马河、西井庄、北和庄、营头、上庄、元庄、羊鄄、上东峪,凡15乡。
六区辖:赵峪、城计头、押石、杜彬、路罗、许家村、大鱼、白岸、明水、桃树坪、赵家沟、香炉寨、井峪等14乡。
七区辖:宋家庄镇、川林、浆水、李家庄、坡子峪、水门、滑子、前掌、内阳、折户、胡家楼、东庄、北口子、将军墓、金茶院、横岭、野河、放甲铺、前山头、富家坡、武家庄、崇水峪、四里营、前河岔,凡1镇、23个乡。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将原来112个乡合并成55个乡。即:百泉、祝村,东汪、西郭村、前晋祠、南市、晏家屯、西大树、石相、长信、口头、大贾乡、龙化、祁村、羊范、东先贤、南高村、大石头庄、会宁、时村、皇寺、张尔庄、张安北、树森、营头、元庄、马河、雀寨、北小庄、龙门、西牛田、上东峪、黄店、白岸、桃树坪、许家村、香炉寨、折户、四里营、垴上、赵峪、路罗、冀家村、放甲铺、宋家庄、前掌、坡子峪、土岭、城计头、杨庄、崇水峪、将军墓、西庄、浆水、白虎庄。
1958年1月,撤销前晋祠、南市、口头、祁村、四里营5个乡,所辖村分别划归附近乡领导。至此,全县共50个乡,辖387个行政村。
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原来的50个乡合并为7个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7个人民公社即东汪人民公社、晏家屯人民公社、皇寺人民公社、南石门人民公社、西黄村人民公社、路罗人民公社、将军墓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沙河县、邢台市、邢台县合并为邢台县后,增加6个人民公社,即沙河城、褡裢、新城、册井、渡口和郊区。此时,全县共辖13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恢复邢台县、邢台市、沙河县建制,邢台县重新调整区划,共划分33个人民公社,领626个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营头公社撤销,改设为建新、西上庄2个公社。此时,全县共辖34个公社。
1979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邢台县39个大队划归邢台市。同时,撤销南康庄公社,至此,全县又为33个公社,611个大队。
1984年4月,改变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镇下辖村。原来的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1988年底,全县分为6个镇、27个乡,共辖617个行政村。
1993年县政府驻邢台市区,辖6镇24乡(西黄村镇、浆水镇、皇寺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将军墓镇、东汪乡、王快乡、祝村乡、晏家屯乡、南大树乡、石相乡、会宁乡、谈话乡、张安北乡、北小庄乡、路罗乡、张尔庄乡、大贾乡、马河乡、龙泉寺乡、河下乡、白虎庄乡、宋家庄乡、冀家村乡、崇水峪乡、城计头乡、西枣园乡、龙化乡、太子井乡、杨庄乡、白岸乡、西上庄乡)、617个行政村,人口44.06万。1993年底,路罗、东汪、晏家屯改乡设镇,同时,晏家屯乡改名为豫让桥镇。
1994年1月至1996年1月,全县辖11镇22乡618个行政村民委员会。33个乡镇分别为:东汪镇、王快乡、祝村镇、豫让桥镇、南大树乡、石相乡、南石门镇、羊范镇、贾乡乡、龙化乡、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张尔庄乡、张安北乡、谈话乡、西黄村镇、龙泉寺乡、西上庄乡、河下乡、马河乡、北小庄乡、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杨庄乡、将军墓镇、白虎庄乡、宋家庄乡、西枣园乡、浆水镇、崇水峪乡。
1995年8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前南峪、北康庄两村分别设立经济试验区,为正乡级单位。
1996年1月,并乡扩镇。全县33个乡镇合并重组为11镇8乡,2个经济试验区,分别为:东汪镇、王快乡、祝村镇、豫让桥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西黄村镇、龙泉寺乡、北小庄乡、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将军墓镇、宋家庄乡、浆水镇、冀家村乡、北康庄经济试验区、前南峪经济试验区。
1997年1月至1997年7月,全县辖11镇8乡,2个经济试验区,615个行政村民委员会,19个乡镇分别为:东汪镇、王快乡、祝村镇、豫让桥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西黄村镇、龙泉寺乡、北小庄乡、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将军墓镇、宋家庄乡、浆水镇、冀家村乡,2个经济试验区为北康庄经济试验区、前南峪经济试验区。
1997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豫让桥镇,设立晏家屯镇、豫让桥办事处。
1999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王快乡,设立王快镇。到1999年底,全县辖12镇、7乡、1个办事处、两个经济试验区。
到2001年2月,全县辖12镇、7乡、1个办事处、两个经济试验区。2001年3月,撤销了前南峪、北康庄经济试验区。
2003年7月,全县辖19个乡镇(东汪镇、王快镇、祝村镇、晏家屯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西黄村镇、龙泉寺乡、北小庄乡、宋家庄乡、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将军墓镇、冀家村乡、浆水镇)、1个办事处(豫让桥办事处)、615个行政村。
2003年8月,王快镇14个村和东汪镇黄家屯、西静庵、东静庵南街、东静庵北街等4个行政村,祝村镇永红庄村划归邢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5年10月,东汪镇15个村由邢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2005年12月19日,宋家庄改乡设镇。2009年3月6日,14个村划归邢台市区托管,其中祝村镇10个村:吴城、南小吕、北康庄、唐家庄、双楼、石北、石西、石东、南张家屯、任柱;南石门镇3个村:南高村、东高村、西高村;羊范镇1个:伍仲。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全县辖17个乡镇(祝村镇、晏家屯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西黄村镇、龙泉寺乡、北小庄乡、宋家庄乡、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将军墓镇、冀家村乡、浆水镇)、1个办事处(豫让桥办事处)、567个行政村。
2011年12月,邢台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将豫让桥办事处整建制和晏家屯镇羊村、席家屯、苏家屯、北小吕、大色等5个行政村委托邢台市桥东区管理,祝村镇整建制委托邢台市开发区管理。至此,全县辖16个乡镇、520个行政村。
2018年,邢台县祝村镇由邢台市桥东区代管,东汪镇由邢台经济开发区代管。
2018年年底,全县共辖16个乡镇(晏家屯镇、南石门镇、羊范镇、太子井乡、皇寺镇、会宁镇、西黄村镇、龙泉寺乡、北小庄乡、宋家庄镇、路罗镇、城计头乡、白岸乡、将军墓镇、冀家村乡、浆水镇)、519个行政村。
2022年全县16个乡镇、519个行政村,35.5万人口,总面积1847平方公里,是邢台市面积最大的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