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河下地名(六)罗家桥
千年古镇河下地名(六)罗家桥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古镇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是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美食重镇和漕运重镇,是中国文化底蕴丰富的古镇之一。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名,富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沉淀。今天我们聊聊河下古镇罗家桥的由来。
一、罗家桥的位置
罗家桥位于罗家桥街的西首,而罗家桥街则位于河下古镇的中心地段,是一条东西向的老街,东自花巷,西至古菜市桥。乾隆《淮安府志》中记载:“罗家桥街,东自花巷头起,西至古菜市桥止,商贾辐辏,里第相望,横贯各巷,居人最为稠密。”
二、罗家桥的来历
“罗家桥,干鱼巷西罗家沟上,义民罗文振建。”大概意思就是说,罗家桥是罗文振建造的,而且桥下有条小沟叫罗家沟。据《淮安府志》中记载:罗家桥是明初罗文振出谷千二百石赈灾,“上遣官某赍玺书劳之,旌为义民,郡守表其所居堂曰旌义”。
三、罗家桥的名人
罗家桥虽说是以明代罗文振的姓来命名,但实际上在罗家桥附近还住着罗姓的大户人家。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就是河下罗家桥人。
我国学术界素来对甲骨文卜辞研究领域有“四堂”之称。罗振玉为“甲骨四堂”之首。有“雪堂(罗振玉)导乎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观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表辞例”之说。表明了我国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学者以不同的角度开创了自己的学术道路。罗振玉对甲骨的搜求、对文字的考释以及开创甲骨文书法的贡献,乃有筚路蓝缕、开启山门之功,故称为“导乎先路”。罗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经多方搜求甲骨三万片以上,先后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青华》、《铁云藏龟之余》等重要甲骨文资料,并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将自己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流布于世,嘉惠后人。郭沫若评价罗振玉说:“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罗振玉作为晚清遗老,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成为了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罗振玉书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