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52度特级西凤酒的价格
10年52度特级西凤酒的价格
10年52度特级西凤酒的价格在市场上相对较高,一般在500-800元之间。其品质由于经过十年时间的陈放而得到充分提升,口感较为醇厚且回味悠长,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相比其他同类型的高档白酒,特级西凤酒的价格还算比较亲民,但依旧属于高端消费品。
临近“中秋”消费旺季,国内白酒企业也忙了起来,它们忙着涨价!
8大白酒9月齐提价
进入9月以来,国内一共有8家白酒企业进行了10次提价。
8月17日、29日,广西丹泉酒业两次发布涨价通知:9月1日起50°丹泉洞藏出厂价上调为25元至240元/瓶,而9月20日起53°丹泉洞藏的出厂价单瓶上调20元至205元/瓶。
而在8月同样两次发布涨价通知还有陕西西凤酒:自9月1日起,45度、52度御品凤凰西凤酒每瓶上调10元;而45度、52 度红西凤终端价格将上调200元至1199元/盒、1299元/盒。
而在9月1日这天进行涨价的还有江西李渡酒业,其旗下的52度500ml李渡高粱1956零售价调整为950元/瓶,而这款酒的经销商开票价、团购价分别上调20元/瓶、30元/瓶。
在西凤酒、李渡酒这些区域性品牌开启涨价模式之后,国内水井坊、洋河、五粮液等上市白酒公司也迅速跟进。
9月2日,水井坊发布涨价通知称拟对38度、42度臻酿8号的建议零售价都提高20元至458元/瓶、468元/瓶。
同日,北京、河北、江西等地区的五粮液经销商联谊会发布《关于39度五粮液价格执行要求的通知》,宣布自9月3日起,39度五粮液终端供货价、团购成交价分别不得低于659元/瓶、719元/瓶;
江苏经销商则要求八代普五的终端供货价、零售价不得低于980元/瓶、1050元/瓶;四川的终端供货价比江苏还高10元。
9月3日,洋河股份宣布梦之蓝M3批发价和终端价双双上调,其中批发价提升20元/瓶,给出的建议零售价不低于420元/瓶(低度)、500元/瓶(高度)。
而白酒厂商除了提价之外,还对一些定位高端的白酒打出“限量”的组合拳。
泸州老窖西南大区从9月10日起,对38度、52度国窖1573经典装结算价分别上调30元/瓶、40元/瓶;同时,9月起四川区域52度国窖1573经典装产品配额扣减20%执行。
郎酒股份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9月17日,3年之内通过6次提价的青花郎建议零售价从7月的1299元/瓶上调为1499元/瓶;并从即日起对酱香型产品(青花郎、红花郎、红运郎)实行计划配额制。
飞天茅台上涨近30%,其他酒企不得不涨
而这些白酒品牌之所以能够纷纷对高端、中端产品进行提价,原因在于茅台的零售价一路飙升,这给下面的五粮液、水井坊、泸州老窖等品牌的高中段产品让出了涨价空间。
一家茅台酒经销商向记者透露:“最近两个月里,飞天茅台以每周50元左右的幅度一直在涨,远超去年中秋、国庆的涨价速度。飞天茅台到年底还会继续涨。”
如今,今年的53度飞天茅台专柜单瓶零售价为3099元,散装单价为2880元,是贵州茅台官方统一零售价(1499元/瓶)的两倍,比去年的国庆假期前的2400元/瓶的零售价还高了近30%。
而茅台零售价的持续涨价并非因为厂家提价,9月中旬曾有53度飞天茅台出厂价要提高的传言,但是这一传言立马被贵州茅台给否认了。
飞天茅台涨价可能是需求上涨和经销商炒作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需求不是说喝的需求,而是送礼需求。
如今的飞天茅台已具备收藏品属性,年份越久越值钱,已然成为节日礼品的热门选择。而在中秋即将到来之际,白酒是最热门礼品之一,飞天茅台酒涨价会促进终端门店囤货,有利于经销商、中间商中秋节前加速出货。
在飞天茅台零售价飙升至天际后,很多人买不起飞天茅台,那就降一个档次,选择五粮液、泸州老窖及郎酒等品牌。
那么这些仅次于茅台的品牌怎么体现自身的价值呢?
答案就是跟着涨价。
于是为了抢占茅台价格跃升后的市场红利,五粮液、泸州老窖及郎酒等头部品牌纷纷强势涨价,用提价来拉高品牌形象,体现自身的价值。
它们不敢不涨,因为不涨就要掉队。
如果普五的价格都上涨了,而国窖1573、青花郎的售价不上提,那么给消费者直接的影响就是国窖1573、青花郎比不上普五。于是就出现一家涨价,其他高端白酒品牌就必须跟着上涨的局面。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之外,众多酒企之所以乐于提价,也是为了3季度乃至今年的业绩好看一点。
酒企爽了,经销商“遭殃”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涨价可以让酒企在销量上冲刺一把。
对于广大酒企来说,发布涨价路线图可以催促经销商在涨价前多下单提货,从而提升销量,这也等于变相地向经销商“压货”。
这也是中国白酒行业3大压货方式之一,第二种“压货”方法为在中秋、春节等节日给更高渠道让利让经销商增加囤货,最后一种为近几年流行的通过新增团购商、渠道商乃至网商来转移更多的库存。
至于为何白酒企业纷纷选择在9月向经销商压货,那是因为9月是3季度最后一月,而三季度是酒厂能否顺利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重要时点,而今年的3季度的业绩尤为重要。
今年一季度因受疫情影响,餐饮渠道和零售终端的闭店直接影响了白酒消费,导致经销商年前囤积的大量白酒根本没法卖出去。
酒业家对河南、四川、山东、安徽、上海等地经销商深度调研结果显示:1-4月,绝大部分白酒经销商出货量同比减少50%以上,半数出货降幅达70%左右,只有少数经营高端白酒、企业团购业务的经销商在春节前完成大规模出货。
因此到5月初,经销商群体库存平均还需3.5个月方能完全消化殆尽,甚至有15%的经销商的库存消化需要6个月。
也就是说,二季度大部分白酒经销商根本不用向酒厂提货,这让多数酒企业绩上半年自然惨淡,19家上市公司中13家收入、净利润出现下滑。
因此,白酒生产厂商今年业绩全看3季度,而为了提高3季度销量,众多白酒企业纷纷通过公布“提价路线图”的方式像经销商压货,而众多处于弱势的经销商自然难以反抗。
这么做的结果就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而经销商、零售商在积压大量存货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库存发生消化慢的现象,为了快速收回现金流,通常会对涨价的白酒打折出售,出现抛货、窜货等行为有时候打折之后的售价还要比涨价前低。
这就造成了近两年中国白酒市场的涨价更多的是“纸面涨价”,即标价高,售价低。
The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