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城市实景老照片,曾经中国的土地
1910年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城市实景老照片,曾经中国的土地
乌苏里斯克,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双城子。1858年《瑷珲条约》后,双城子所在的土地归俄国所有。1866年乌苏里斯克建城,建城后沙皇俄国开始大力的去汉化,建教堂、改造大街、办学校等。这是一组1910年的老照片,当时乌苏里斯克已经建城近50年。尽管建筑已经逐渐的趋于俄化,但是有的时刻还依稀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影子。
儿童收容所,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父母,变成孤儿,而收容所为他们提供住处和食物。
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兴建,作为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的乌苏里斯克也开始兴建铁路,图为乌苏里斯克火车站正式投入使用。
科尔萨科夫大街,现如今的迪米莉亚捷娃大街。现在只保存了当年的部分建筑,大多建筑已经拆毁。图中左边的是圣尼古拉-乌苏里大教堂,教堂是由当地的居民集资修建的。
当时的女子中学。在旧时俄国,男孩和女孩是分开上课的。建筑主体使用红砖结构,俄罗斯传统风格。
旧时俄国的男子不完全中学,通常这种学校有4-6个年纪不等。
哈巴罗夫大街,至今名字也没改变过。远离乌苏里斯克市中心,处于乡村区域。
学校。这所学校的建设因为种种原因拖延了两年。所以租用了附近的科兹洛夫大楼,先在里面暂时进行授课。
杜霍夫大街,便是现在的伏龙芝大街,市政法院。
在火车站的人群,那时候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都留着八字胡。
市中心主大街,普希金大街。可以通往车站,有商业中心,很多公共设施等,四通八达。
普希金大街的建筑,现在是军事部分使用。1917年在这所房子里举办了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还是第一任市长加里宁主持杜马会议的地方。在卫国战争期间,这里是航空司令部。
去俄化后,唯一留下的具有中国痕迹的地方。在尼科尔斯基村庄的边缘。在部队和村庄之间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国人在活动。图中也可以看到还有留着辫子的前清遗民。中国街区后来还建成了剧院和不少商店。
米丘林大街,现如今的加里宁大街。迪米莉亚捷娃大街和列宁大街的交叉口,这里有远东最方便的大型综合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变成了商业中心。
1903年在乌苏里斯克建立的第一所大型教育机构,取名穆约维拉夫-阿穆尔伯爵六级学校。现在的乌苏里斯克第4中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