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别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这是一个行为修养的问题,做到了将会取信于人,天下人必归之。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主客观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双方都负有责任。然而,一般人都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去责怪对方,而且私心越重就越觉得是别人的不是。这其实是修养问题,是缺乏爱心的表现,如果你能按孟子所说去反求诸己,就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责任,甚至会将主要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如一些人常说的“要是自己能忍一忍不就无事了吗?”所以,反求诸己是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一种个人修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不生气,而且通常会博取对方的好感,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变坏事为好事。这样做也会令你在人前树立起良好形象,觉得你是一个忠厚善良的人,是一个有爱心的正能量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和可亲可敬的人,因此,天下人归之也就不奇怪了!但话虽如此,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大多数人碰到矛盾时是很难做到反求诸己的,很难不生气。然则,生气是自己的不是,说明你不明道理或者修养不足,同时还伤了自身。或许,反求诸己是圣人的标准,但我们不是在学习圣人吗?
反求诸己并非是儒家的一家观点,佛教更是将清净自心、一切向内求当作了它的核心思想。我想,反求诸己也是一个修行法门,只要你凡事能反求诸己,就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内心也会越来越清净,看事物将越来越透亮,像魔鬼一样的冲动就会越来越少,这不就是在修佛吗?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也并非为了让天下人归之,修心修静的人也当反求诸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