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浪漫主义乐派之父柏辽兹
激进浪漫主义乐派之父柏辽兹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柏辽兹是一位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突出的代表。在柏辽兹的音乐创作中,歌剧不是他最主要的领域。由于柏辽兹的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气质,他所创作的一些舞台戏剧作品,以及一些音乐作品所体现出的戏剧性、情节性、人物性,都表现得很鲜明,从而体现出了他在戏剧音乐方面的才能。
柏辽兹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爱好音乐,18 岁时去巴黎研读医学,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进修。对音乐的酷爱曾一度使他决定放弃学医,而父亲则以断绝生活费来进行反对。可是这并没有让柏辽兹退缩,他以教授唱歌和吹长笛来维持生活。音乐与歌剧对柏辽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最终不顾父母反对,以脱离家庭为代价而毅然地离开了医学院,进入到对音乐的学习之中。被断绝经济来源以后,柏辽兹生活颇为困苦艰难,他以借贷、教学、写文章、担任合唱队员等途径解决生活上的困境,并执著地求知于音乐。1826 年,柏辽兹终于如愿地考取了巴黎音乐学院,师从于曾为法国大革命谱写过不少作品的勒絮尔。
柏辽兹
进入音乐学院之前,柏辽兹的创作大多是声乐方面的作品,题材多样,有清唱剧、弥撒曲和独唱等。在巴黎,一些集中于此的国内外进步人士对柏辽兹有很大影响,使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带有了进步性的因素,如合唱曲《希腊革命》(1826)和《九首爱尔兰歌曲集》(1828—1829)等,都表现出了这方面的特色。1830 年,巴黎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除了一场政治革命外,还有一场文学与戏剧的革命,这激起了柏辽兹的革命热情。这一时期,柏辽兹还很热心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爱上了英国演莎剧的一位女演员。在被对方拒绝之后所带来的打击,使柏辽兹创作出了《幻想交响曲》。此曲的演出引起了一场音乐的革命,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对交响乐的革新,是柏辽兹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由于这部作品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此确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同年 8 月,柏辽兹创作的一部康塔塔《萨丹纳帕路斯之死》荣获罗马大奖。进而他又将《马赛曲》改编为大型合唱作品,为其配器,体现出他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情怀。
从 30 年代初至 40 年代,是柏辽兹创作上的繁荣期。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包括他从 1842 年起到欧洲各国如德国、奥地利、捷克、俄国、英国等地去旅行演出期间,柏辽兹接触到了许多当地的风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诗歌与音乐,这些为他的创作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柏辽兹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大型管弦乐声乐曲《死者的大弥撒曲》(1837,又称《追思曲》)、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1838)、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39)、《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戏剧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1845—1846)以及为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所作的第二部序曲《罗马狂欢节》(1844)等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这个时期,柏辽兹的创作特点是作品中出现了群众形象,作品规模宏大、手法丰富、结构复杂,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内容。
柏辽兹的后期由于各方面的打击与压力,情绪一度低落苦闷,心境孤独,从 19 世纪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气息已不如从前,但仍不失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产生。这时期的作品有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0 - 1854)、合唱《法兰克人的怒吼》(1851)、康塔塔《皇帝》、《天主颂歌》(1849)、五幕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等。他最后的一部歌剧是《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1860—1862),这是一部取材于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的作品,此剧仍然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表现,1862 年上演于巴登。
柏辽兹的一生都在奔波,为了心爱的音乐事业和赡养家庭,不得不承担着各类工作,有时为了生计而没有时间从事创作,甚至不得不痛苦地放弃所产生的创作灵感。柏辽兹先后做过图书馆的小职员,做过极不喜欢却后来颇有成果的音乐评论者,先后担任过伦敦歌剧院和新兴爱乐乐团的指挥,并成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家。柏辽兹有才华、有思想、有追求,在法国民族音乐衰落时期,为法国音乐增添了新鲜血液。
在柏辽兹之前,法国音乐界基本都是外国作曲家起主导作用,如格鲁克、凯鲁比尼、斯蓬蒂尼、罗西尼、梅耶贝尔等,法国自己的音乐一度比较低落。柏辽兹一方面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一方面将他们的成就予以发展,并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因素,从而创作出了新型的法国音乐作品。如他在交响性体裁方面的创新,使音乐文学与戏剧相结合,把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他以新颖的乐队音色、织体等写法,使器乐的表现力更加具体和深刻,使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更加丰富而生动,这使他开拓了标题交响曲的新领域。而他的一些具有群众性、民主性的音乐作品,则深深地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喜爱。
1846 年,柏辽兹创作的《浮士德的天谴》是一部传奇音乐戏剧,这部作品定稿时有二十场戏,需要有三个独唱歌唱家、一个合唱队和一个乐队。为了表现好作品的丰富性与紧凑性,柏辽兹使用交响乐手法来处理它的场景,从而多样化地展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对于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的创作,柏辽兹在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下,以一种新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一般歌剧多为将细节一个个展开来表现情节,而柏辽兹却是用紧凑、宽广而连贯的构思运用于其中,音乐写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尤其对群众性场面更是有鲜明的表现。在戏剧交响曲《罗密罗与朱丽叶》中,柏辽兹运用了歌剧中的全部音乐体裁,将器乐、声乐、戏剧等完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柏辽兹的戏剧音乐中,最突出的是他的五幕大歌剧《特洛伊人》,此剧由柏辽兹本人亲自编写剧本。《特洛伊人》具有史诗的特性,结构严谨,故事紧凑,每一个音符都不只是为了表现表面上的效果,而是完全地融合于戏剧的需要之中,栩栩如生、浓郁饱满。《特洛伊人》被认为是在法国大歌剧传统下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上乘之作,也是这一时期的顶峰之作。
柏辽兹一生无论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他不知疲倦地创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创作了很多作品,在器乐方面他的成果尤其为大,为管弦乐的表现打开了崭新的空间。柏辽兹在音乐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以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进步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对日后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柏辽兹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