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宠妃董鄂妃之死,居然和婆婆孝庄虐待有关
顺治宠妃董鄂妃之死,居然和婆婆孝庄虐待有关
有清一代,所谓“情种”皇帝大抵有两个,就是皇太极和顺治父子二人。两人分别对“海兰珠”和“董鄂妃”的深情,小儿早丧、爱妃身死、皇帝随之而去,父子两人的命运轨迹也是那样相似。
有关皇太极和海兰珠的故事,阿琦去年曾经有专门的文章描述过,不再多提。今天来说说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即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13岁亲政,由于成长历程中缺失母爱、备受睿亲王多尔衮压制,导致性格冲动、易怒、多变,总体来看,算是一个人格有缺失的人。
影视剧中的顺治与董鄂妃
顺治的执拗和冲动性格,从他两次废后的举动中可以看出来。他的第一任皇后是皇太后嫡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也就是顺治的妈妈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顺治本人的亲表妹。当然,那个时候是不讲究“近亲不可以结婚”的,为了巩固蒙古和满洲的关系,大清开国的几代皇帝,多与蒙古部落领袖结亲。比如顺治父亲皇太极的五位正妃(含皇后)中,就都是来自蒙古部落,其中皇后、孝庄和海兰珠居然是亲姑妈和侄女的关系。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长的很漂亮,史书中说“容止足称佳丽”,而且“亦极巧慧”,但是顺治从大婚开始就和这位表妹“不对付”,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这位皇后是多尔衮和孝庄指定的,顺治大婚是在多尔衮死了之后,因此他对多尔衮的反感不用继续隐藏下去了,这是其一。第二是因为这位皇后嫉妒心强又爱慕虚荣,吃饭不用金碗金盘子不行,穿的新衣服差一点也要发脾气,顺治看哪位妃子笑了一下,她都要上去掐那个妃子脸蛋,这种爱吃醋和大手大脚的行径让顺治特别生气,所以他们大婚仅仅两年零十三天之后,顺治就要迫不及待的把这位表妹废掉,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顺治皇帝
特别值得多写一笔的是,这位静妃后来居然消失在史料记载当中了,什么时候死的,埋在了哪里居然成了历史之谜,反正现在顺治的孝陵当中是没有这位表妹的。有人推测她后来又被遣送回蒙古,甚至改嫁了,但作为皇帝的女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作为被皇帝打入冷宫的人,其结局可想而知。
废了皇后,老太后孝庄居然没有反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顺治刚刚亲政,孝庄为了树立皇帝的权威,不愿用老资格压迫皇帝收回成命,因此只能暗气暗憋,选择牺牲侄女,这也为后来董鄂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顺治的第二任皇后,依然来自孝庄太后的本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族,这位皇后比皇帝小了一辈,是皇帝舅舅吴克善侄子——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这个人秉性良善,史书评价她“秉性纯朴”,不多言、不多语,包容心和忍耐力都好,但这样的女子往往比较木讷,所以皇帝依然是看不上的,在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三日,大过年的时候,顺治以母亲孝庄皇太后有病期间,这位皇后对太后的起居问安理解“殊觉阙然”的理由,“将皇后位号及册宝照旧外,其余应进中宫笺表等项,暂时停止”。也就是“留职查看”的意思,你还是名义上的皇后,但是啥权力也没有了。
皇帝为什么对两位来自母族的皇后这么反感呢?除了性格不合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顺治与母亲关系的紧张。按理说,顺治6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应该与老母亲相依为命才对,但是由于多尔衮的摄政,导致顺治母子很长时间内不能见面,因此关系疏远,多尔衮的严厉、母亲的疏离、身边太监宫女的娇惯,导致顺治的性格不完善,甚至有虐待他人的行为,史书记载,顺治皇帝长期在宫中有“虐待狂”的倾向,动不动就拿鞭子抽打左右,这种行为直到顺治后期遇到老僧木陈忞劝谏为止。
虽然过了一段,第二位皇后的权力被恢复了,但是顺治依然是看不上她,终顺治一朝来看,顺治皇帝与来自蒙古的两位皇后没有生育一个子女。
孔四贞影视形象
死于广西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有一个女儿,从广西一路跑到了北京,叫做孔四贞,也就是《还珠格格》的原型,清朝唯一一位汉族格格。孔四贞后来认孝庄皇太后为干娘,因此经常出入紫禁城,这个姑娘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性格活泼开朗,让顺治眼前一亮,因此,顺治没事就往母亲的住处——慈宁宫跑,专门找孔四贞一起玩,两人经常到南苑骑马射猎,那真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顺治传谕礼部:
奉圣母皇太后谕:定南王女孔氏(孔四贞),忠勋嫡裔,淑顺端庄……宣立为东宫皇后……
如果没有后来居上的董鄂妃进宫,这段婚姻也许会成为另一段佳话,但是由于顺治皇帝后来移情别恋,导致孔四贞黯然神伤,不得不以自己自幼许配定南王部下之子孙延龄的借口拒绝了皇帝的旨意。(阿琦多说一句:孔四贞后来嫁给的这位孙延龄后来参加了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孔四贞劝导其背叛吴三桂,吴三桂后来派其从孙吴世琮计杀孙延龄以及他与孔四贞的独生子,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孔四贞后来又返回北京,凄凉的死于78岁。)
好了,本文的主角董鄂妃出场了,顺治有两个董鄂妃,董鄂也可以写作栋鄂,是满洲世族,董鄂妃在14岁的时候,因选秀入宫,但是没有被皇帝选中(他人为皇帝代选),因此被嫁给了顺治的小弟弟——博穆博果尔。
董鄂妃的性格恬静寡言,而小她一两岁的博穆博果尔活泼好动,孩子气十足,因此两人的婚姻并不算幸福。清初有命妇轮番进宫伺候后妃的传统,因此董鄂妃也值班进入皇宫伺候孝庄皇太后,恰巧顺治到慈宁宫给母亲问安的时候遇到了她,两人一见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恰巧小弟弟博穆博果尔吵着闹着要参军,要带兵打仗,顺治乐得河水不洗船,一张圣旨给这位和硕襄亲王邮到江南去了。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顺治和弟弟媳妇那点破事,竟然都传到了江南的军营里。这位“绿帽子王爷”气的直接从江南就跑回了北京,气呼呼的进宫就去找皇上理论。
皇帝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十多名御前侍卫拦住了小王爷,见不到皇帝,这位小王爷喊着福临的名字,在宫殿前跳着脚骂,侍卫们面面相觑,也不敢不让人家骂。顺治哪受得了这个,本来脾气就不好,直接来到了博穆博果尔面前,小王爷见到皇帝,也不下跪,刚刚喊出了“福临”两个字,所有御前侍卫都把刀抽了出来,刀尖全部指向了他,吓得他把一肚子话都咽回去了。顺治的脾气上来了,走上前去,噼啪就是两个嘴巴子,打得博穆博果尔哭着就跑回家了,一气之下就上吊了,这一年他刚刚十六岁。
这段文字可不是阿琦的想象,虽然不见于正史,但是见于顺治时期的汤玛法《汤若望传》,具体文字我就不再引述了。
董鄂妃影视形象
小王爷一死,顺治和董鄂妃就更不用顾忌什么了,这位小爷死了不到两个月,顺治就颁发圣旨“奉圣母皇太后谕,立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为贤妃”,过了一个月,马上又升格为皇贵妃,要不是孝庄太后拦着,估计到不了年底就是皇后了。
然而好景不长,剩下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董鄂妃生的皇四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就死了,顺治破例将他追封为荣亲王,这位荣亲王要是长大了,必然是大清的皇帝,也就没康熙爷什么事了。
于是董鄂妃走了海兰珠的老路,子死——心丧——死亡。皇帝跟着也是爱妃死——心丧——死亡。
然而,董鄂妃的死,和孝庄皇太后的一些行为是直接相关的。孩子死了,心里难受,是董鄂妃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皇太后对她却也是充满了恨意的,自己的两个亲属——侄女和侄孙女儿子看不上,怎么就偏偏看上了你这个“二手货”?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就在董鄂妃孩子死了、正在恢复生产的期间,孝庄皇太后因为“圣体违和”,跑到南苑去养病了,但是所有后妃和百官必须去南苑“视疾问安”,董鄂妃也必须得去,当时寒冬腊月,数九寒天,下着大雪,这位刚刚丧儿的产妇,不得不跑了几十里地去“朝夕奉侍,废寝忘食”,也因此落下了病根,三年之后撒手人寰。
顺治在写给这位董鄂妃的《行状》中曾经有这样的话,说董鄂妃“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顺治曾经又一次侍奉孝庄皇太后去汤泉,董鄂妃当时有病不能随行。孝庄皇太后当时说:“若独不能强起一往,以慰我心乎?”再三勉强,董鄂妃后来只好带着病跟着伺候,这到底是董鄂妃备受皇太后的欢心呢,还是皇太后不顾她的死活?
长相酷似二月河的孝庄皇太后
顺治在《行状》的最后一段,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话,说如果母后先死,而不是董鄂妃先死的话,那么董鄂妃一定会为母后办一场空前盛大的葬礼。要知道,顺治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才23岁,当时的孝庄皇太后也才48岁,皇帝在内心深入盼望的是母亲死、媳妇活,这样的话深深刺痛了孝庄的心。
因此,在顺治皇帝死后,他的《遗诏》被改成了这样,上来就是述说自己的罪过,一直列了14条“大罪”,甚至连不能举贤、浪费钱财、重用太监这样的罪过都列入其中,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孝庄对儿子的报复啊。
总体来看,董鄂妃是一代美人,也是性格温婉的好人,但是所谓“红颜祸水”“红颜薄命”“天妒红颜”,婆婆和媳妇的关系本来就不好相处,再加上这个媳妇挤兑了自己的侄孙女,霸占了儿子的全部身心,孝庄这位婆婆“痛下杀手”也就不足为怪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