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历史上最没有权威的帝王与最有权威的臣子
王与马共天下-历史上最没有权威的帝王与最有权威的臣子
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族司马氏势均力敌,共同治理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不是裂土分封关系,而是一种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
司马睿当初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西晋怀帝时,他被派到江南去镇守,带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与王氏兄弟王导王敦交好,王导在士族中非常有名气和一定的影响力。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见他,司马睿为此专门求王导帮他想过办法。
王导和王敦一商量,想了个主意。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
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
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司马睿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
司马睿见到王导,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王导忙不迭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王导这一番吹捧,使司马睿十分高兴。司马睿也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可以说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了王氏兄弟。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王与马共天下自此而来,东晋的大权掌握在了王氏与司马氏手中。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里说,王与马的结合,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为什么东晋会出现这样的政治局面呢?
总的来说,偏安江左是八王之乱是永嘉之乱的产物,而江左政权依赖于士族,则是门阀制度发展的结果。
而王与马共天下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以及地域因素。
首先,地域方面,司马睿当初受封琅琊王,而琅琊国内和士人的交往已经是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历史关系。
联姻关系,主臣相托,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个人和家族关系,所以司马睿封在琅琊国,不可避免的已经和士族有了亲属关系。当初在琅琊国内最显门第就是王氏,王氏宗族繁衍,名士辈出。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与司马氏共天下的是王氏。
历史方面,王与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与王衍的关系。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成都王司马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但是后来东海王司马越的部下王竣发兵攻打司马颖,司马颖不敌,逃亡洛阳。东海王趁势崛起,后来惠帝,司马颖相继被害,东海王司马越在皇族中已经没有了对手,司马越赢得了疮痍满目的河山,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但是司马越又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号召力有限。因此他力求于士族名士。
夙有盛名的王衍被司马越看中。王衍郡望是东海的近邻,王衍家族的社会地位也高于东海国任何一个家族。王衍是当时的名士首领。王衍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清谈人士。后人也用清谈误国来形容王衍。历史对王衍的印象就是爱清谈,清谈误国.其实不然,他虽然口头上自称“少不预事”但是他也好纵横之术,他的一女是慜怀太子妃,另一女是东海王司马越妃裴氏从兄裴遐之妻。而王衍始终居于朝廷高位。可见他在西晋末年的宫廷倾轧中既结后党,又结太子,两边观望,期于不败。他通过裴遐,又加重了和东海王司马越的关系。
所以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是一种各有图谋的政治结合。司马越以其宗王身份和执政地位,为王衍家族提供官位权势。王衍则为司马越网络名士,装点朝堂。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王与马共天下。
还有后人所熟知的大帅哥卫玠也被司马越收于囊中。这些人多半没有政治能力,只知清谈。所以西晋末年,王衍和司马越两位权臣除了操纵皇帝,剪除异己,应付叛乱以来,根本没有推行过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措施。
在北方略具雏形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南方就形成了一个新朝政权的基本结构。
王敦,王导受司马越所遣,拥司马睿南渡。
司马睿,王氏兄弟的受命过江,是司马越为了填补陈敏被消灭后江左的真空。而司马越与王衍只想守住正朔所在的中原,不曾考虑过偏安江左。后来西晋落入石勒之手,西晋正式灭亡。王衍也被石勒惨杀。而司马越早在此前请征石勒时已经死亡。司马越世子落于石勒之手,下落不明。司马睿为了报答司马越和裴妃,以皇三子司马冲奉越后为东海王世子。话说这个司马冲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后面和明帝司马绍,王敦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王敦在下都,无视明帝的存在而独以裴妃及东海王冲为念,嘱咐其养子王应和钱凤尽力保护。
可以说过江以前已经具备了“共天下”的许多条件,过江以后始得有天下而共之。
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
当然这也是因为王敦做得太过分,引起了司马睿的抵触。后来发生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本是司马睿欲用刁协、刘隗为“齐斧”以驭强臣而促成的,其结果是“齐斧”未效,强臣先叛,司马睿也受辱身亡。
当琅琊王氏以后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依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是他们只能共天下,不能坐天下,因为门阀政治之间互相牵制,这也是东晋虽弱却也能存在存在一百多年的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