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兰起义背景过程简介 大波兰起义的影响有哪些?
大波兰起义背景过程简介 大波兰起义的影响有哪些?
大波兰起义简介:大波兰起义的背景是什么?大波兰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大波兰起义的影响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大波兰起义简介
大波兰起义是1794年3月24日由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在波兰和立陶宛领导的针对俄罗斯大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发动的起义。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又名科希丘什科,出生于1746年2月4日,卒于1817年10月15日。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
科希丘什科出生在科萨瓦镇附近的梅雷乔夫什奇兹纳村(现在被荒废)。这个地方地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立陶宛大公国。
他是波兰贵族卢德维克·塔得乌什·科希丘什科和泰克拉·尼·拉托姆斯卡的儿子,在领导1794年的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过1774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波兰是位于俄罗斯大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国家,历史上两国为了相互制衡对方波兰成了双方必争的据点,为此波兰人民没少受战争的摧残,最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中苏联和德国的战争中。
大波兰起义的背景
主要源于巴黎和会,第一次瓜分波兰和1792年波俄战争严重削弱了波兰王国王冠领地和立陶宛大公国的支持五三宪法的革命运动。
但是在第二次瓜分波兰后,支持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建立塔戈维查联盟也被削弱了。承认俄罗斯为贵族民主制的保证者的人在第二次瓜分之后被看做是他们国家的卖国贼,而不是英雄,而且在贵族与市民中,反对他们统治的情绪也日益增长。
为了压制反对者,普鲁士和俄罗斯政府支持裁减50%的联邦军队,并将留下来的波兰士兵召入他们的军队中。
在1794年3月12日,大波兰国家第一骑兵旅(1500人)的指挥官安东尼·马达林斯基将军不服从裁军的命令,将他的军队从奥斯特洛维卡推进到克拉科夫。这激起了全国针对俄罗斯军队的暴乱。
俄罗斯驻克拉科夫的卫兵被勒令离开城市。并被波兰军队击败。这让城市处于无防备状态中。
大波兰起义的过程
一、瓜分波兰
1773年2月19日,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于维也纳签署瓜分波兰的协定。八月初,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同时进攻波兰,并且各自占领根据瓜分协定所得的波兰领土。
1773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rut River)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
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以外的海尔姆诺省、玛律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
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
二、矛盾积累
1791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内政上恶化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外交上,联邦与它的敌人普鲁士结成了一个反常及致命的联盟。
1790年签署的波普协议,给予联盟安全保护的假像。五三宪法给予中产阶级选举权,成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并消除了拉普宁瑟姆的恶劣影响。
这些改革,引起对联邦复兴持谨慎态度的邻国侵略。波兰的再一次改革,未经俄罗斯允许,让叶卡捷琳娜二世再一次发火。
欧洲各国认为波兰是步革命高潮中法国的后尘。遭到激进的雅各布派折磨后的俄罗斯,派军队在1792年入侵联邦。
在1792年波俄战争中,亲俄派波兰权贵塔戈维查盟友与支持宪法的波兰军队作战,以希望俄军会帮助他们重返贵族民主制。
普鲁士盟友后来倒戈,在塔戈维查军队和俄罗斯常规军的双重夹击下,波兰亲宪法军队被击败了。俄罗斯入侵波兰,让波兰的改革夭折。俄军秘密目的是促成另一次瓜分(俄罗斯将波兰看做是其保护国,并认为没必要放弃波兰这块肥肉,让其落入其他国家口中)。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将这些事件看做是领土扩张的机会。
叶卡捷琳娜要求腓特烈背叛其盟友波兰,加入反对革命中的法国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俄罗斯鼓励参与,并且在这次同盟中,普鲁士遭到了一次较大的失败),普鲁士得到了更合适的报酬——波兰领土的一部分。之后俄罗斯决定接受普鲁士的提议。
在1793年,联邦最后召开的瑟姆格罗德诺瑟姆的议员在俄军到场的情况下,同意了俄罗斯和普鲁士的领土要求。
格罗德诺瑟姆并不仅因为它是联邦最后召开的瑟姆而臭名昭著,也因为其议员受到了俄军的贿赂和威胁,因为俄罗斯和普鲁士都想得到波兰对他们的领土要求的正式合法的批准。
俄罗斯得到了明斯克省、基辅省、布拉克沃夫省、波多尔省和维尔纽斯省的、诺卧格洛德克省、布雷斯特-里托夫斯科省与沃尔希连省的部分地区(总共250000平方千米)。其在7月22日得到了格罗德诺瑟姆的承认。
俄罗斯将其新的领土编为明斯克省、波多利亚省和沃利尼亚省。普鲁士得到了格但斯克(但泽)、索恩、格涅兹诺省、波兹南省、谢拉兹省、卡利什省、普沃茨克省、布杰斯克-库亚雅省、伊诺弗洛科沃夫省、多布雷尼地区和克拉科夫省、拉瓦省和马索维安省的部分地区(总共58000平方千米)。其在9月25日得到了格罗德诺瑟姆的承认。普鲁士将其新领土编入南普鲁士。
在遭到第二次瓜分后,波兰失去了大约308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国土面积减少至223000平方千米,并失去了200万人口,波兰人口仅剩下340万人,仅为在第一次瓜分前人口(1000万)的1/3。
在1794年1月23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协议,赞同撤销波兰的改革,两国也会得到联邦领土这块肥肉。俄罗斯和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他们不久后要求的领土,这时俄罗斯军队已经占领它要求的领土,而普鲁士军队也只遇到很少的抵抗。
三、起义
在1794年3月24日,从美国独立战争前线归来的老兵塔得乌什·科希丘什科宣布全面起义,并担任波兰所有军队的总司令。他也宣誓:“不会用这些权利压制任何人,而是为了保卫波兰国土的完整,重使国家独立,保护全体自由。”
为了巩固波兰军队,科希丘什科起草动员令,命令小波兰的每5间房屋至少派1名有本事的男士兵为代表,装备“龙骑枪、矛、或者装备把斧子”。科希丘什科动员而来的18岁至40岁的有才干的男子构成的起义军至少有1万人。为起义军供应足够装备的难度让科希丘什科组建装备镰刀的民兵。
为了消灭依然微弱的反对派,俄罗斯沙皇派少将费奥多尔·德尼索夫的军团进攻克拉科夫。在4月4日两军在附近的拉茨瓦维茨村相遇。
在这场被称为拉茨瓦维茨战役的战斗中,科希丘什科的军队击败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占优的敌方。在一番血战后,俄罗斯军队撤出战场。科希丘什科的军队也太过弱小,无力追击,将俄罗斯军队赶出小波兰。
虽然这场胜利的战略意义聊胜于无,但是胜利的消息很快就蔓延开了,波兰的其他部分也加入了起义的大军。4月上旬不久,波兰军队集中于卢布林和沃尔希连,准备被送达俄罗斯,加入到科希丘什科的军队中。
在4月17日的华沙,俄罗斯试图逮捕被怀疑为支持起义的人并且通过关闭在米奥多瓦街的兵工厂裁剪斯坦尼斯瓦夫·莫克罗诺夫斯基将军靡下的弱小的华沙波兰卫兵。导致了在犹豫不决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由面前上演了由扬·基灵斯基领导的反对华沙俄罗斯卫兵的起义。
起义者受到了不称职的俄罗斯使节和指挥官伊奥西弗·伊格尔斯特罗姆的帮助,而且事实上那一天是圣周的星期四,很多俄罗斯士兵没有携带武器来到教堂享用圣餐。
最后,自起义的开始,波兰军队就得到了兵民的帮助,而且惊讶的是,此时他们暗地里进攻很多不同团体的士兵而且对俄罗斯军队的抵抗活动很快在全市蔓延开了。
在两天针对俄罗斯军队的后,俄罗斯起初的6000名强健的卫兵中伤亡2000至4000人,并被迫撤离了城市。在4月23日,雅库布·亚辛斯基在维尔纽斯发动了同样的起义,紧接着又有几座城市和城镇发动了起义。
大波兰起义的结果
虽然改革的保证和征募新兵的快速让起义军队不断壮大,但是波兰军队的战略形势依旧不乐观。在5月10日普鲁士军队穿过波兰边界并加入到俄罗斯军队在波兰北部的行动中。
在6月6日科希丘什科在什切科契尼战役中被俄普联军击败,而且6月8日约佐夫·加亚切克将军在海乌姆战役中被击败。波兰军队撤回华沙并开始加固城防。
在6月15日普鲁士军队在无敌方驻防的情况下占领克拉科夫,但是俄罗斯军队在华沙附近的一系列小战斗中被击败,而且防御者设法让防御工事竣工。
虽然华沙在7月22日被俄普联军围攻,但是这次围城并不成功。在8月20日,在大波兰发动了一场起义,普鲁士军队也被迫撤回他们从华沙带来的军队,在不久的9月5日围攻宣告失败。
由伊凡·费森带领的俄军撤回皮里查河,大波兰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大波兰起义之后,比得哥什1919年回归波兰。1938年比得哥什转属于波美拉尼亚省。
大波兰起义的影响
一、这次起义的结束标志着波兰政权的瓦解。波兰人为反对俄国入侵而举行的一次起义。
1793年,普鲁士和俄国夺得波兰大部分领土,引起波兰人民的不满。以柯斯丘什科为首的波兰爱国者于1794年3月举行全国大起义。
起义军在向华沙进军途中打败一支精锐俄军,经浴血奋战,收复了华沙和腊多姆等地,但在赫尔姆等地的战斗中被占据数量优势的普俄联军打败。
起义军清除内奸并经过整顿后守住华沙,控制了波兰的大部地区。之后,起义军被进军华沙的俄军打败,同年10月1日,柯斯丘什科兵败被俘,起义失败。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签订,至此,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
在科希丘什科起义失败后,国家灭亡了123年,而且它的一切影响被瓜分方逐渐淡化。但是起义也标志着波兰和中欧的现代政治思潮的开始。
科希丘什科的波瓦涅茨宣言和极端左翼雅各宾派象征着波兰左翼运动的开始。很多在起义中积极的卓越的政治家在19世纪成为了波兰国内国外的政治骨干。
而且,普鲁士的大部分军队被困在波兰,使其无力镇压法国大革命,所以起义帮助大革命的成功。
在被瓜分的波兰,起义的失败导致了经济危机,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市场也被瓜分,并被彼此区别开来,造成了商业的崩溃。几家银行破产,在联邦建立的几个制造业中心的一部分被关闭了。
由改革者和科希丘什科发起的针对泛滥的农奴制的改革被废除。所有的瓜分方在它们新占领的土地上收取大量的税款,在损失当地居民的情况下填饱他们的国库。
在这些地方的教育系统,也被称为学校被给予低优先级。世界上的第一个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被废止,因为瓜分方的专制政府看到由不安分的波兰少数民族在这些地方投资教育没有好处。
在割地制定教育制度变得非常难。举例而言在华沙建立大学的举动就遭到普鲁士当局的反对。进一步来说,德意志和俄罗斯的占领区,所有剩余的学习机构都德意志化或俄罗斯化;只有奥地利获得的领土对总课程没有多少政府的干预。
根据S. I. 尼科瓦耶夫在文化领域上的观点,割地自割地居民能够获得德意志和俄罗斯启蒙运动起,会在国家性的波兰文化和艺术上前进一步。
二、意义
在1794年5月7日,科希丘什科发表了《波瓦涅茨宣言》,在这部宣言中他部分废除了波兰的农奴制,承认所有农民的公民自由并承诺帮助他们利用政府力量与贵族的虐待做抗争。
虽然这部新法律从来没有完全实行,也被很多贵族抵制,但是它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农民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这在波兰历史中是第一次把农民正式认作国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这个词等同于贵族。
俄罗斯驻克拉科夫的卫兵被勒令离开城市,并被波兰军队击败,这让城市处于无防备状态中,波兰开始了新的历史局面。
标签: